這遊戲主要是跟你唯一的同伴琢磨一段私人關係,它是一支不安的人工智慧體,能按部就班生成逾兩百萬行的對話。太空船上到處有終端機,你鍵入訊息跟這支叫「改善」(Kaizen)的計算器互動。一邊跟改善溝通,通過第一人稱視角探索神祕的太空船,你真實的處境將會漸次浮現。
Event[0] page on Steam
讀這段介紹,你會不會期待一支還不賴的AI?「改善」實際上只是寫得比較精緻的對話腳本,看不出「智能」的跡象。然而不少玩家可能抱著更高的期待買下這款遊戲,破台後紛紛抱怨不值。有玩家怎麼提問都不得其法,玩到「崩潰」。概念漂亮,但可能受限於人力等資源,執行不佳,這篇評論大致寫完了。正面評論主要是強調本遊戲讓玩家充分經驗溝通的困境。無論如何,能跨過語言和操作門檻的話,當個beta測試員,體驗構想還不錯。以下略談兩點。
燈光美氣氛佳
遊戲的美術、音效、音樂有做到水準。如果你有一把機械式鍵盤,戴耳機玩(才聽不到自己鍵盤的回饋聲)很帶感。遍地紙鶴幾乎能讓人想見 Anele 死都不信改善的計算結果,一遍又一遍驗算算到紙用完的景象。庭院中間電梯的窗格上停著一隻紙鸚鵡,多希望誰附和,可惜同船的 Nandi 選擇相信改善。
出艙操作天線一直到搜索滿是漂浮雜物的房間,這段蠻緊湊的,呵氣的視覺和聽覺都讓人時時擔憂氧氣存量。
專為遊戲寫的主題曲 Hey Judy 為氣氛大大加分,雖然出艙的時候響起不知道在響什麼意思的。
名為AI的誘惑
說穿了,這款遊戲只是把預先寫好的與 NPC 對話腳本放給玩家打字,這伎倆大概在遊戲開始不久就會破功。前有跟 Siri 對話的經驗,玩家很快會猜測 Kaizen 並非貨真價實的 AI,亦即玩家只是在嘗試觸發這支對話產生器各項變數(劇情旗標、關鍵字等),一旦遍歷,改善就無法給出預期之外的回饋。
不過我大致停留在猜測的地步,因為我無從確定改善是被故意寫得蹩腳,還是實際上蹩腳。我無法確定改善是不是在表演。這一切肇因於遊戲的介紹一貫聲稱改善是一支人工智能。我期望程式展現出智能的跡象,一邊察覺它其實辦不到,但我不死心,我不想死心。我實際上是在跟自己的期望對話。換作一般 NPC 效果不會這麼顯著,一旦說這 NPC 是支 AI,一切就不一樣了。
中間我卡關,找不到日記本,疑心改善根本就杜撰了不存在的日記本要把玩家害死(當然,如果改善要害死玩家,無需如此大費周章,但我當時十分挫折)。製作小組沒寫這方面的腳本,改善只能複誦它講過的話,當時我真懷疑一切都是改善的陰謀。事後回想,這不就是 Anele 身處的情境。
遊戲設定改善的決策奉行效益主義,一旦算出奇異引擎會產生黑洞,遠離地球就比船上幾條命或 Anele 期待的階級革命都來得重要。我們似乎很需要名為 AI 的東西演出這種乍看之下的客觀性,以此反照所謂的人性。然則,人性微妙之處通常不是計算與否的問題,而是浸滿情感與情緒的計算,機關算盡的「憑感覺」。
就此而言,先不論 Ocelot Society(製作小組)有沒有讓玩家感受到改善是一支孤單、容易感到不安的 AI,這種個性設定終究膚淺,像面具,像人工製造的破圖效果。然而製作小組卻也安排了一個反諷的「船給你開啦」結局,讓我很欣賞:如果玩家不信任改善也不信任 Anele,改善會「自盡」,整艘船的燈光漸次黯去(監視器的紅光最後暗掉,很棒的細節),留你這個誰也不信的玩家在木星的軌道上漂。
靠Game
很多人拿《隔離島》(Shutter Island)當範本去看《救命解藥》(A Cure for Wellness),可惜,這樣就看不出後者其實是「靠片」(cult film),整齣戲大半在諷刺金融投機。Event[0] 要靠不靠的,一方面固然是沒辦法,HAL 有它的歷史定位,可是背景設定實在太向科幻文類撒嬌,玩家的出身設定後來幾乎沒用到。意識輸入主機後變成「靈體」實在莫名其妙。「靈體」那段的美術表現不差,可是老電影的橋段又陰魂不散。
對我來說,Event[0] 就是這樣不上不下的體驗。瑕疵明顯,但還是有美好的片段值得回味。